第52章:墨者与井阑 (第1/2页)
滕城,作为滕国的都城,也是「滕元公滕弘」几乎用了半生岁月所建造的城池,虽然它的占地规模远不如邯郸、陶邑、商丘、临淄等当世的大城,但也称得上是一座坚城。
这得归于孟子的劝告。
滕元公滕弘,他在仍作为滕国世子的时候,就曾亲自登门向孟子请教。
而在其父死后,滕弘在继承滕侯的位子后,亦曾向孟子请教。
他曾问孟子道:“滕国是个小国,夹在齐国和楚国之间,应该投靠齐国呢,还是投靠楚国呢?”
孟子便对他说道:“谋划这个问题不是我力所能及的。如果一定要我说,就只有一个办法:深挖这护城河,筑牢这城墙,与百姓共同守卫城池与国家,使百姓宁可献出生命也不逃离,那么这就可以行得通了。”
这即是孟子主张的“王道”、“仁政”思想。
滕元公深以为然,于是在他执国的几十年里,善待国人,高筑城墙,深挖护城河,这才有了今日这座让宋国打了三年仍未攻陷的城池,滕城。
当然了,使宋军耗时三年都未能攻陷滕城,这当然并非只是城池的作用,更主要的,还是在于守城的人。
除了现任滕国君主滕虎以及他率下的臣民外,城内亦有诸多墨家弟子,甚至还有齐国秘密派遣的兵将。
不错,除了墨家弟子外,还有齐国暗中支持滕国抵挡宋国的进攻,这才是滕城被宋军打了整整三年都没有陷落的原因。
八月初一,宋国军司马景敾再次率军攻打滕城,墨家钜子「丘量」当即登上城楼,查看究竟。
墨子死后,墨家陆续分裂成三派,即相里氏之墨(秦墨)、邓陵氏之墨(楚墨)、相夫氏之墨(齐墨)。
而丘量所率领的墨家弟子,就属于「邓陵氏之墨」,也就是俗称的「楚墨」、「墨侠」。
这支墨家弟子,以最初的首领「邓陵子」为首,以侠客的身份行侠仗义,「孟胜」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人物,其最著名的事例莫过于为阳城君守城一事。
这件事的起因,在于楚悼王去世,当时吴起在楚国担任令尹,得罪了许多贵族,因此楚悼王去世之后,这些楚国贵族作乱,欲诛杀吴起。
吴起见自己不能幸免,便逃到安放楚悼王灵柩的陵园,故意伏在楚王的尸身上被乱军的箭矢所杀,导致有一些箭矢射中了楚悼王的遗体。
按照楚国的法律,毁坏王尸是罪连三族的大罪,吴起借此报复这些楚国贵族。
随后,楚国太子继位——即「楚肃王」,他下令杀光「射吴起并中王尸者」,共有七十多个家族被牵连,而孟胜的好友阳城君,亦是其中的一名楚臣。
当楚国王师前来攻打阳城的时候,阳城君自己率先逃跑了,却将自己的邑城托付给好友,即当时的墨家钜子孟胜。
孟胜知道他不能幸免,但为了守“义”,他又不能违背对阳城君的承诺而放弃守卫城邑,为了不使墨家的传承断绝,他派了三个人到齐国,将钜子之位传给同为墨家弟子的「田让(即田鸠、田襄子)」,而他则率领着近两百名墨家弟子慷慨赴死,坚守阳城到最后一刻,直到被楚军攻破。
此后,「田鸠」成为墨家钜子,但是他本身属于「相夫氏之墨(即齐墨)」,齐墨与楚墨不同,他们不以行侠仗义为己任,而是以学者辩论为主,他们周游诸国,讲授墨家的“兼爱”思想,反对一切暴力——包括起义行为,希望用柔和的态度获取和平,是墨家中的最理想派。
至于最后的相里氏之墨(即秦墨),此派注重科技研究,认为秦国的制度最接近他们墨家的理想,便试图帮助秦国。
若干年前,「田鸠」前赴秦国,欲实现墨家的抱负,然不幸死在秦国,随后,游侠派的楚墨,以及辩论派的齐墨,陆续选出了自己一派的钜子,而其中游侠派,也就是楚墨,他们的钜子即「丘量」,一名齐人出身的墨家弟子。
八月初一,得知宋军再次于城外西郊聚集的消息,墨家钜子丘量不敢怠慢,立刻登上城墙,窥探宋军的动静。
别看丘量一身布衣草鞋的打扮,可城墙上的滕国军民,皆对他格外尊重,在其经过时尊称“墨家钜子”,由此可见,墨家已经得到了滕国臣民的信赖。
“钜子!”
当丘量登上城墙后,当即有一名墨家弟子招呼道:“您快来看。”
听闻此言,丘量走上前去,顺着那名墨家弟子手指所指的方向,旋即立刻就望见了宋军阵列中的那四架井阑车。
这也难怪,毕竟那四架井阑车比滕城的城墙还要高,在一队队宋军的阵列中仿佛鹤立鸡群,怎么可能看不到。
“楼车?”丘量微微皱了皱眉。
他所说的「楼车」,其实就是井阑车,不过是墨子早些年所发明的,后来曾被楚国用来攻打宋国,那时墨子便率领墨家弟子帮助宋国抵挡楚国,且又发明了用火攻在摧毁这种楼车的办法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