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一章 千头万绪 (第2/2页)
薛绍义也匆忙回去了。
入城前,要约束队伍,维持秩序。
按惯例,多半是少部份跟随主将入城,大部份人还要在城外选要地驻扎,与泗沘成犄角之势。
阿史那道真一夹马腹,正要去找自己那些兵,忽然想起一事,扭头向苏大为好奇的问:“对了阿弥,你怎么会突然问起太宗征高句丽之事,莫非……”
“别胡思乱想,我只是随便问问。”
苏大为哈哈一笑,挥手赶他走,让他快点去自己的队里。
安文生却在一旁悄悄凑近,从他那匹黄膘马上,凑过半身,贼兮兮的道:“阿弥,莫要瞒我,你是不是想,把高句丽打下来?”
“文生,你也太看得起我了,太宗没办到的事,我怎么可能办到。”
苏大为笑了笑,顾左右而言他。
“是吗?”
安文生盯着他看了一会,心里也觉得不太可能。
不过阿弥这小子,有时候胆大包天,有时候又过分小心,不过按自己对他的了解,他不会做没有意义的事,这次撩道真说这么详细,一定有他的目地。
除了图谋高句丽,还能是什么?
不过高句丽确实不是简单能吞下的。
何况现在百济的情况,也是焦头烂额。
想吞并高句丽,此时并不现实。
想到这里,安文生摇摇头,把这个念头打消。
大军刚进入泗沘城区,还有许多公务要做,队伍如何驻扎,防务如何安排,后勤如何补给。
还有如今熊津都督王文度死在任上,但是留下的事,却不能不处理。
如何安民,如何剿灭叛乱,如何收集情报。
还有大军轮值,轮换巡守防区。
当千是千头万绪。
苏大为刚刚带着苏庆节和娄师德等四千余人,在泗沘城外安营扎寨。
另一位折冲府折冲都尉薛绍义则在城的另一头,驻扎下来。
刘仁愿则率着他亲军三千余人进入泗沘城,接管防务。
此时天色已渐黑,苏大为在军帐里,和安文生、娄师德、王孝杰、崔器、苏庆节、南九郎等人正在对着地图比照地形,商议着军务。
帐蓬里已经点起了鲸油灯,倒是十分明亮。
才说了没一话,就见帐外有亲兵喝止,然后有人在外面说了几句,片刻后,有亲兵在帐外道:“都尉,左骁卫郎将请您进城,说有要事商议。”
苏大为有些纳闷,左右看了看:“军务还没安排好,刘仁愿这时候找我做甚?”
阿史那道真刚好掀帘进来,大呼小叫:“会不会有诈?”
“诈你个头啊。”
苏大为没好气的道:“左骁卫郎将是这里最高长官,我们都得听他管,有什么诈?”
扔下手里的毛笔,向安文生和娄师德道:“我去去就来,防务的事交给你们商议,等我回来,直接把章程报给我。”
“诺。”
借着傍晚昏暗光线一眼看去,泗沘城不愧是百济国都,城墙高大厚重。
虽不能与大唐国都长安相提并论,但在半岛,已是少有的大城。
幸亏当日苏定方进兵神速,而且用攻心之策,令百济王族自相猜忌,方从内部将其瓦解。
否则若百济人有三五千兵,粮食充足,这百济国都,短时间内还真不好拿下来。
星月光芒洒下,寂冷清凄。
泗沘城比数月前,冷清了太多。
大唐在这里暂时还是军管,入夜即限制行人不许出门,有唐军入夜巡逻,气氛肃然。
跟着刘仁愿派来的传信亲兵走过城洞,穿过泗沘城的主道,伽耶道,一直来到原本的百济王宫前。
刘仁愿自然不会住到王宫里,那样是犯忌讳的。
而是在王宫旁选了一处过去大臣的宅子,做为临时办公行辕。
至于百济王宫,则是暂时封存,有卫士守防,防止有人想趁乱偷盗。
穿过院落,这里三步一岗,五步一哨,防卫十分森严。
远远看到前方的宅子里透出灯光。
走近了看。
从敞开的窗子里,看到一张上好的花梨木桌,桌上摆放着许多珍奇物件,不过此时都被扫到了一边,留下一半的空地,除了一盏油灯,堆放的都是满纸公文,厚厚的资料文书。
此时,一个大胡子将军正坐在桌前,咬着笔头,对着这些东西怔怔发呆。
不是刘仁愿还有谁。
“将军,末将领命而来。”
苏大为站在门口,没急着进去,先是轻咳一声,提醒对方,然后提高点音量打招呼。
从里面传来刘仁愿大喜的声音:“来了?快进来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