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3章 告一段落 (第2/2页)
勒根与高顺同时察觉到营寨起火,勒根心中一惊,终于知道自己中计。
而高顺则趁着勒根分神之计,挑动矛尖逼退对方,策马往营寨外冲去。
手下断后士卒,亦紧随高顺之后,往寨外冲去。
不过两军战斗胶着,当着对方面撤退不可能全身而退,高顺留下断后的士卒被后面追击的敌军斩杀了两百多人。
火势越来越大,在勒根追着高顺出了后门时,多处起火的营寨已经整个燃烧起来,火焰蔓延至勒根部落勇士附近时,其坐下战马受惊,逐渐不再听从主人的指挥。
而距离嚓克什部落外十里,达到巴特部落的必经之路上,刘安安排在此处的士卒发现嚓克什部落上空的浓浓黑烟,迅速拿出拿出火镰点燃了附近混合狼粪、芦苇等材料的干草堆。
须臾后,浓烟升起。
远在数里外的刘安接到消息,立刻带领麾下所有骑兵朝嚓克什部落赶去。
嚓克什部落距离巴特部落不到二十里,在刘安的催促下,一行人不到两刻钟便来到了嚓克什部落。
此时漫天大火烧的正旺,在火焰燃烧发出的噼啪声掩盖下,营寨中时而传出几道几不可闻的惨叫和嘶鸣声。
刘安让手下分散开来,包围燃烧的部落,等待火势降下来,便以弓箭猎杀其中的生还者。
随即刘安带着亲兵找到高顺,此时高顺已经带人击杀了勒根,正在看守冲出营寨却在勒根死后选择投降的几十名俘虏。
后门之外,尸横遍野,目测至少有五六百具尸体。
高顺肩膀受了伤,不过伤口已经被简单的包扎过,看起来倒是没有大碍。
看到满地的尸首和高顺的伤势,刘安可以想象,高顺付出了怎样的代价,才将勒根部众困在营寨中的。
他上前拍了拍高顺没有受伤的肩膀一侧,欣慰道:“辛苦了!”
“此乃属下分内之事!”高顺宠辱不惊的肃然道。
刘安并未多说什么,他赏罚分明,高顺的功劳,他自会记下,等回九原,一并赏赐。
“战损可曾统计?”
提到此事,高顺似乎觉得心里有愧,自责道:“回明公,战死士卒三百五十六人,重伤者八十三人,轻伤二百余人。”
察觉到高顺的情绪,刘安安抚道:“无需自责,此战你以七百士卒困住数倍于己的敌军,已可傲视天下多数英雄!”
“顺不敢居功,此皆赖明公筹划,非顺之功。”高顺依旧不苟言笑的回应。
刘安摇摇头,不再辩驳,而是面向燃烧的火势,思考接下来需要做的事。
解决了勒根部落,此间之事便可告一段落了。
其余中小部落他暂时不打算动。
因为草原三大部落先后被灭后,草原各小部落的必然会有巨大的危机感。
而且他们最为担忧的三大部落降的降,灭的灭,其余都是小部落,即便其中存有汉庭内鬼,那他们亦无需惧怕。
大家实力差不多,谁先灭了谁还不一定呢。
而且看三大部落的情况也能知晓,降汉庭的肯定没有不降的多。
如此一来,刘安便无法再阻止草原诸小部落的联合。
西北鲜卑,如今还存有近三十个部落,刘安得到的情报是,这些小部落中能战之士最多不超过五百。
而如果打一个对折算,这三十个部落加起来也至少有七千五百余人,与刘安实力相当。
虽然这类联盟肯定做不到上下一心,调度一致,但刘安想将其全部消灭还是得费一番功夫。
况且,中部鲜卑的援军不知何时就会赶到。
刘安来到草原已过多日,算算时间,此时中部鲜卑差不多也该接到求援了。
刘安消灭草原诸部不知要用多久,在那之前若要再对上中部鲜卑,或是消灭了草原诸小部落后,带着大批普通鲜卑和汉人俘虏回九原时,遭遇中部鲜卑,那便不堪设想。
另一方面,刘安也明白一个道理。
有些人,对待强大的外敌时,可以联合起来,甚至能够做到摒弃前嫌,一致对外。
而一旦外敌威胁消除,其内部便会生出许多龌龊,互相猜忌,互相争利,日久联盟不攻自破。
刘安利用的便是这一点,他走之后,各小部落不管有没有成功联合,其都不会再齐心应对汉庭。
待风波平息下来,刘安再出奇兵,将其各个击破,便轻而易举。
除此之外,便是普通鲜卑人和汉人俘虏太多了。
仅仅巴特部落和嚓克什部落就已经超过四万人,勒根部落还不知道有多少人。
以刘安如今的兵力,要想护如此多人周全,已经有些困难,再来些人便无能为力了。
那么接下来需要做的,便是将勒根部众收降后,组织大军保护民众及所得物资回九原。
之后还要思考如何安顿从草原带回去的这些人。
汉人俘虏倒是好说,和刘安之前说的一样,这些人可以有家的回家,没家的刘安可以给他们安排。
但鲜卑人与汉人矛盾由来已久,这些鲜卑人带回汉境,当地人的对其的态度可想而知。
如何解决这个矛盾,是刘安接下来要面对的一大问题。
不过此事不急,可以等战事结束,再召集刘备等人慢慢商议。
刘安思虑之际,火势逐渐变小。
又等了两刻钟,此时营寨中明火已经很少,经过半个时辰的熊熊燃烧,营寨中也几乎没有活人了。
不过为了以防万一,刘安还是下令让人进去搜查了一番,确保没有活口。
还真在营寨中发现了一些活着的人,只不过这些人虽未被烧着,身体却被大火熏烤的萎靡不振,距离死亡已经不远。
刘安让人给他们一个痛快,接着分出一半士卒灭掉寨中大火,刘安则带着吕布张飞二人,直奔勒根部落而去。
来到勒根部落后,刘安没有直接强行冲杀,而是将其首领头颅丢入对方营寨之中,尝试劝降其部。
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