岁月中文

字:
关灯 护眼
岁月中文 > 家兄朱由校 > 第五百二十七章 稳中向好

第五百二十七章 稳中向好

第五百二十七章 稳中向好 (第2/2页)

“山西之地大旱几近九载,然至今因饥饿而毙者不过十万人。”
  
  “这样的天灾,殿下已经做到了最好的安排和处置,便是民间的山西百姓,也未曾有人说过殿下半点不是,殿下无须自责。”
  
  曹化淳的话可以说是说出了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的想法和观点。
  
  在他们看来、饥荒饿死人是很正常的事情,毕竟以这个时代的生产力,别说饥荒九年,就是饥荒一年都能饿死许多人。
  
  类似山西这种不是一省大旱,就是半省大旱,并且连续就是九年的旱情,放在哪朝哪代,不饿死个百万人都算奇怪的。
  
  】
  
  倒是到了天启朝,全赖火车、轮船和海外粮食的输入,山西遭遇大旱九年,因为饥饿而死的百姓连十万人都没有。
  
  更别提,这饿死的十万人里,大部分还都是不愿意迁移,宁愿饿死也要死在家乡的顽民了。
  
  在曹化淳看来,自家殿下能保全八百多万山西百姓,那已经是了不得的恩德了。
  
  比起八百多万山西百姓,死去的这十万人根本不算什么。
  
  “或许你说的对吧……”
  
  面对曹化淳的话,朱由检略有沉默。
  
  他总想尽可能多的救活更多的人,满足更多人的需求,可是时代放在这,即便他已经努力的攀爬科技树,但提高生产力这种事情,不是单单爬科技树就能一下子提高的。
  
  治国,需要的是年复一年,日复一日的耐心。
  
  只有付出心力,一年又一年的耕耘,国家才能慢慢的强大。
  
  大明的体量太大,疆域太大,许许多多的政策即便颁布,也需要数年之后才能见到成效。
  
  不说别的,单单眼下的一个人口问题,便耗费了大明九年的时间,却依旧没有查个清楚。
  
  面对这样的大明,朱由检只能一步步的来,因此面对这样的山西,他的政策也依旧不能改。
  
  “告诉马懋才和户部,平阳府百姓的情况,朝廷已经知道了,然国朝已经无粮、无银可调。”
  
  “平阳府六十余万百姓若是真的无粮可吃,那可依照‘移民实边’的国策,迁往东海省安置,发放粮票。”
  
  “是……”
  
  朱由检开口,曹化淳回应,就这样,平阳府的事情依旧没有变化,那些执拗要留下的百姓,朱由检管不了他们。
  
  他不是没给这些人活路,是这些人自己不给自己活路……
  
  奏疏很快批发下去,同时大明朝的变化也在一点点的展现。
  
  随着这些年来大量灾民的涌入,关外的漠东、东海、北山三省变化不可谓不大。
  
  就从耕地来说,经过天启十年、天启十一年、十二年、十三年、十四年这五年的“移民实边,灾民北迁”等政策,六百多万人口涌入了关外三省。
  
  这些人口里,大半是以辽东百姓为主,其次才是山西灾民,而后是北直隶灾民,继而才是铁路修通后的河南、山东灾民。
  
  这些灾民不是一下子在同一年迁移的,而是一批一批人,一年又一年的迁移。
  
  他们有的人抵达关外已经五年之久,有的才刚刚一年。
  
  与人口迁入成正比的,是经过百姓不断开垦出的耕地。
  
  这其中,身处冰天雪地里的北山行省尽管只有四十万人,但人均耕地数量最多,全省耕地达到了一百六十七万亩,人均四亩,亩产粮五斗。
  
  其次是东海省,人口三百四十余万,耕地九百二十七万亩,接近人均三亩。
  
  至于最后的漠东省,根据黄册记载,也到达了三百万人口,七百二十三万亩耕地,基本接近人均两半亩。
  
  虽说人均不切实际,但从当地的耕地来说,随着一批又一批的移民安稳下来,不断开垦,各省的粮食自给率也在不断提高。
  
  小冰河期下,关外的粮食减产三到四成不等,但最起码没有遭遇大旱,还有得吃。
  
  哪怕不算辽东,三省人口也达到了六百八十余万,耕地面积也达到了一千八百一十七万亩。
  
  虽说纬度不同,寒冷程度不同,但关外三省的粮食亩产也基本保持在五斗到一石左右的程度,基本可以产出一千四百万石左右的粮食,达到四成左右的自给率。
  
  关外三省能自给自足四成,那剩下的便只剩下了不到两千万石的缺口。
  
  至天启十五年三月末,辽东人口在春耕前降低到了六百七十万,耕地规模却保持在了三千四百多万亩左右。
  
  辽东虽然苦寒,但用上化肥后,当地亩产还是能保持在最低七斗,最高一石一斗的情况。
  
  从去年的情况来看,今年的辽东应该能保证本省粮食的自给自足,同时向外输出约六十万石米麦。
  
  看似不多,但这是东北四省这么多年以来第一次、也是第一个能自给自足的省份。
  
  铁路的修通和海路轮船的使用,让朱由检对大旱不再是那么焦虑。
  
  尤其是时间进入四月夏季后,山东、北直隶等地,以及山西大同、太原两府迎来了几场及时雨,让许多已经变为旱田的水浇田纷纷焕发新生。
  
  这决定了拥有一亿一千万亩耕地的山东、北直隶两省在保障两省人口口粮的情况下,能对外输出近一亿石米麦。
  
  北直隶、山东两地衙门的报喜,让朱由检得以安稳的睡了个好觉,而当五月瀛洲将齐国、瀛洲两地情况送回大明的时候,朱由检的心情就更不错了。
  
  “至今岁四月,瀛洲移民约二百六十二万,瀛洲本民约一千一百六十余万,劳改工数为一百九十一万。”
  
  “经臣勘察,瀛洲合该有水田四百三十七万余亩,水浇田二千三百四十余万亩,旱田七百九十余万亩。”
  
  “今岁秋后,瀛洲产米麦粮约三千万石,产番薯、马铃薯粮约五千七百余万石。”
  
  “截留本粮后,可向辽东输送七百万石。”
  
  京城郊外的乡道上,当王承恩念出杨文岳所写的奏疏内容时,旁边的朱由检带着朱慈烺乘骑马匹走在乡道上,观看那一望无垠的稻田。
  
  京城种稻的先例很早就有了,万历年间许多官员都希望能在北方种植水稻,并有许多人担保,水田一旦种上水稻,北直隶粮产可以增产六成。
  
  然而这件事情最后却无疾而终。
  
  这其中原因不是水稻无法种植,也不是种植过后,北直隶的粮食无法增产,而是因为简单的赋税问题。
  
  北方的勋贵、宦官和士绅们担心北直隶种植水稻后粮产增加,继而导致朝廷对北直隶的赋税增加,因此一直反对南方官员的主见。
  
  本来这是一件好事,但却因为牵扯了北方勋贵、士绅、宦官的利益而失败。
  
  当时的大明已经处于全球气温的下滑期,如果抓住这个机会,恐怕后来也不至于只能靠四川和湖广。
  
  虽说眼下北方旱情尚在,并且小冰河期寒冷导致粮食减产三成左右,但河北之地大批量种植水稻后,水稻的亩产依旧能保持在一石四五斗的产量。
  
  和后世仅占有不到2%的水田不同,由于人口稀少,用水量不如后世,因此晚明河北之地的四千万亩田地中,水田数量达到了两千三百多万亩,占据了河北耕地的六成左右,剩下的也大多都是水浇地。
  
  在水田尽数种上了水稻后,北直隶的粮食总产提高了三成左右。
  
  在保证本省人口口粮的情况下,北直隶可以在不遇到灾情的局面下,稳定对外输出约一千五百多万石粮食。
  
  因此,走在这硕果累累的稻田边,朱由检心里是很高兴的,而他的高兴,也就带动了怀里的朱慈烺。
  
  朱慈烺拿着一个拨浪鼓摇着,朱由检也不觉得吵闹。
  
  “算上北直隶、山东和瀛洲的粮食,供应关外三省和山西、陕西渡过今年应该不成问题。”
  
  “四川和河南的粮食,今年就先保障他们自己省内的灾民吧。”
  
  “湖广的粮食,麓川的粮食照旧输送江南,至于交趾和旧港的粮食,能用轮船运往太仓的,有多少买多少,尽数运往太仓。”
  
  朱由检骑在马背上对王承恩吩咐,而他怀里的朱慈烺听到他说话后,也会很乖巧的停下手里的拨浪鼓。
  
  “奴婢领命……”王承恩在马背上应下,不过他还是提醒了朱由检一句:
  
  “殿下,金融司的库存金银只剩下不到三千万两了,国朝的天启通宝发行量也达到了八百多亿枚,总量约两亿七千余万两。”
  
  “李侍郎询问,今岁是否还要继续发行……”
  
  “除了遭遇的灾区,其它地方有物价上涨的情况吗?”朱由检反问起了王承恩,王承恩也下意识按照锦衣卫和户部的回答而回答:
  
  “有一些,但基本都是因为灾区抢粮而导致的上涨。”
  
  “那就继续发行。”朱由检摸了摸怀里朱慈烺的脑袋,朱慈烺抬头看了一眼自家父亲。
  
  远处北风绵绵吹来,吹得稻田起起伏伏,带着一些稻香味涌向了他们。
  
  闻着这一股稻香味,尽管知道明年开始会很难,但随着轮船的不断下水,朱由检反而能保持着乐观的心态。
  
  他摸着朱慈烺的头安慰道:“等爹忙完这两年,就抽出时间陪你去南边玩,看看蓝色的大海。”
  
  朱慈烺闻言,眼睛立马眯成了一条缝:“嗯!”
  
  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黑科技:开局手搓光刻机 废土:超能机械师 篮坛之终结狂人 让你当义务兵,你竟成特战之王 嫁入豪门后被宠上天 玄幻:我能看见机缘线 女侠且慢 斗罗:收徒比比东,万倍返还 女皇不好当 我的姐夫是太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