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42章:铁·币·瓷 (第2/2页)
大明当下版图内,参照宋元典籍,能够确认的银矿数量有68处,但,看着是多,产量却并不多,很多矿坑年产也就几千两,合计预估50万两左右。
杨思义申明这只是根据宋元记载得来的估算,具体还要等朝廷正式开采后才能确认,然而,具体应该也不会偏差太多。
若要提高,只能勘探新矿。
老朱一看也就明白了前朝历代为何不发行银币,太少,根本不够。
因此倒是想起了自家宝贝二十三世孙提过的,那日本银矿,全球产量的三成……唉,是得早早琢磨把那边给打下来。
这么想着,老朱很快接着道:“尔等知晓,明年要大行册封,还要犒赏诸军,再有,官员薪俸,近期俺也打算重订,想着粮食与钱币结合,这……铜钱,明年至多三十万贯,唔,就如此吧,但那银币,得多铸些,300万两,你二人可能完成?”
虽说各处银矿全部发动,一年也只50万两左右,但明年要铸300万两银币,老朱还是能拿得出来的。
首先是之前攻破大都,瘦死的骆驼比马大,只是元廷各处府库,就分别得黄金17万两,白银119万两。
其次是盐税。
官方当下以收缴白银为主,明年……少说也能有150万两。
然后,还有海贸,包括市舶税收和利润分成两部分。老朱私下盘算,进账100万两,应是不成问题。
只是这三部分就足够满足300万两的铸币需求。
其他,不提这些年老朱的节俭积累,只是另外各种零零散散的收项,比如各种贡献收益的‘集团’、‘公司’,这部分也是百万两进账的级别,完全能够保证其他不时之需。
老朱说起这个,杨思义和单安仁再次对视一眼,脑子里也是飞快盘算。
白银来源,两人明白朝廷账目,同样不担心。
问题还是铸造。
大明当前铸造铜钱的能力,明年的极限,大概就是30万贯,这是奏章里写了的,但银币,300万两……仔细琢磨,似乎后者远多余前者,有些悬殊。
然而,再琢磨,实际是……更悬殊。
铜钱有‘小平钱’到‘当十钱’等各种,折中按照‘当五钱’计算,30万贯相当于6000万枚。
至于银币,杨思义两人除了建议含银量,其他还没有规划。不过,若是按照平均1两的银币为主,相当于1贯,那么,总计也就300万枚而已。
六千万对三百万。
后者,当然没问题。
不过,话也不能说满,杨思义道:“祖上,这银币,前朝或有铸造,也是极少量,若要300万两……唔,用何方法制造,诸如翻砂,是否可行,还需尝试。”
单安仁也道:“祖上,还有分量……一钱太小,一两……似又太大,该如何起始?”
老朱听两人说着,也跟着转动念头。
代入自己曾经的老农角色,一两的银币,似乎……太大了些,一钱,老朱也明白,大概会是多小一点,这么一时没琢磨出结果,便说道:“这样,尔等尽快做一套银币母钱出来,自一钱至一两,唔,到十两吧,俺先看看模样成色。”
两人再次答应。
老朱重新转向面前奏章,继续与两位大员商讨各种细节,如此又过了两刻钟,事情终于初步敲定。
打发杨思义去做事,单安仁再次被留下。
坐在古怪的长桌旁双手依旧空空的单安仁感觉越发不自在,还是只能耐心等待皇帝陛下吩咐。
“是这……”老朱道:“塬儿和俺说过一些瓷器之事,俺就想着……呵,就照大明钢铁集团模式,成立一个大明陶瓷集团,你这几日着人整理一份各地陶瓷产业的资料给俺,可是明白?”
各种新词,各种明白。
单安仁脑海里再次浮现某个少年平章的身影,一边答应:“臣会尽快安排人去做。”
老朱跟着继续交代各种细节。
说起这个项目,完全是老朱自己琢磨出来。
当然,其中的商业逻辑,乃至大局层面的经济逻辑,还是来自自家宝贝二十三世孙。
除了受到之前那可以在将来换500万石粮食的青花瓷刺激,还有朱塬之前很多次的顺口一提。
简单来说,老朱希望把大明陶瓷产业相关的最好的匠人、最好的工艺、甚至是最好的瓷土,全部官方垄断起来。
民间想烧,不拦着,但最好的肯定要出自官家。
然后,卖高价。
皇室用什么,你们只要花钱,也能用什么。当然,说的是品质,不是制式,诸如龙凤纹理,肯定还是不行的。
这份生意做起来,不仅是对外,还能对内。
甚至……更多就是对内。
大户人家谁不置办几套上好瓷器,将来,为了体面,想要最好的瓷器,就只能从官方购买,而且要花大价钱。
于是,朝廷铸造的钱币,就能这么收拢回来。
良性循环。
坦白说,听着老朱的各种想法,单安仁都感觉自己有些跟不上。
作为很早就追随老朱的淮西旧臣,单安仁感受非常直接,这一年来,自家主上,变化实在太大了。
就说以前,自家主上总是孜孜不倦地招贤啊招贤,一遍又一遍地派人各地寻访搜罗,简直如饥似渴。
现在,都不热衷了。
爱来不来。
这一切的转变,就只是因为一个人。
足够。
而且,满朝文武,无论你是羡慕还是嫉妒,结果……只能是无可奈何。因为,没人有那小平章那份天马行空般的头脑。
想要针对一个人,但,若是你连人家脑子里想甚么都搞不明白,还怎么打擂?
只能被动‘挨打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