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8章 精耕细作 (第2/2页)
刘协身份虽然贵重,但说到底,当今天子春秋鼎盛,刘协将来就国,也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诸侯王罢了,这种场景还是刘协第一次体会到。
“干得漂亮!”诸葛亮赞道。
门学的学生们也纷纷出言赞赏。
刘协嘿嘿一笑,正要说些什么,却听背后传来熟悉的声音——“尔等在此作甚?书读的如何了?课业完成了没有?”
刘协一听就知道是农科文学枣祗,这位来自颍川的干吏在学生们中间素有威望,甚至超过了祭酒乐松。
除了因为枣祗的高标准严要求,还因枣祗的农学课是最辛苦的。
刘协回头看去,果然看见了枣祗面无表情的一张脸。
而枣祗在发出了灵魂三问之后,立刻宣布了他今日的课程计划——“一个时辰后的农学课,依旧去西园!”
学生们早已习以为常,纷纷朝枣祗拱手后散去,刘协也要离开,却被枣祗叫住了他。
“殿下……”枣祗沉默了一会儿,等到除刘协之外的学生们都散去了,他脸上的表情柔和了许多,说道,“做的不错!”
刘协似乎看见枣祗在笑,可他只眨了两下眼的功夫,枣祗的表情就恢复了原样,仿佛刚才的笑容从未出现过。
“殿下去上课吧,莫迟到了。”
“是!”刘协如释重负,忙不迭地跑开了。
留下枣祗望着刘协的背影哑然失笑。
……
西园,枣祗望着眼前田亩中的已经长起来的水稻秧苗,心中的兴奋难以言表。
虽然时节有些不对,眼前这些秧苗最后未必能长成,但这些秧苗终究在移栽之后长了起来。这意味着秧苗集中培育并进行移栽是有可行性的,至于具体对产量有无影响,则要看早前被派往荆州尝试此法的结果了。
现下,能够实现水稻夏冬两熟的地方局限于交州及荆扬两州南部部分地区,而秧苗移植若能成,让两季稻的总体的成长时间重叠,便意味着水稻两熟可以出现在更北一些的地方。
不止于长江以南的水稻两熟,江淮等地完全可以实现稻麦连种。
想到这种前景,枣祗望着田亩出神。他恨不得现在就把此法推行天下,但理智告诉他,他还需要更多来自土地里的证明。
粮食太过重要了,不容有失。
一旦出现枣祗所预料的情况,意味着同样的田亩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,可这同样也意味着更多的亩产。
早在《氾胜之书》中便倡导“教民粪种,负水浇稼”,提倡精耕细作。
但此时,田亩的数量相较于亩产量更受看重。而强调个体农户在耕种的土地“宁可少好,不可多恶”的《齐民要术》成书于北魏末年。
换句话说,现下仍处于精耕细作的发展阶段。精耕细作之法宛如当代的高科技技术,需要完备的铁制农具,掌握相应技术的农民、足量的耕牛……
譬如已经在中原广泛推广的耧车而言,在凉州民间几乎看不到,历史上要直到魏晋之时,才在各郡长吏的带动下得以推广。
又如三辅与凉州的屯田,就因为耕种技术不达标、且多是荒废的土地,所以动辄一户分田百亩。盖因精耕细作的条件不足。